【汽车人】耶伦访华,新能源成为中美博弈工具
中国政府将新能源产品作为“新三样”,而美国则做出了针对性的指控。
民众期货 /《汽车人》黎野
美国财长耶伦本次访问中国,应该说是中美关系的又一次博弈。不过,这次博弈,新能源产业成为了工具。
4月4日至9日,耶伦的行程从广州到北京,舆论界比8个月前(耶伦首次访华)倾注了更多的注意力,但很多都在关注耶伦拎什么包,怎么打招呼,吃什么饭,鸡零狗碎。这也难怪,因为谈判内容乏善可陈。
耶伦与何副总理的实质性谈话,只达成了两点共识:一个是在中美经济和金融工作组框架内继续谈金融稳定等几个议题;另一个是双方同意继续保持沟通。
这两者简化一下,就是继续接触,但各说各话。显然,中国目前不会和拜登政府的任何高级代表举行一年执行期以上的谈判,除非确定拜登能连任。
量变到质变的转折
耶伦来之前倒是放了些“硬话”,即指控中国在新能源产品(光伏、电动车和锂电池)上的“产能过剩”扭曲了全球价格,并伤害了全球的工人。
耶伦给出的理由,是中国政府对电动车给予了高额补贴。耶伦表示,要在谈判中将这些强硬信息“带给中国”。与此同时,耶伦表示,拜登政府正在采取措施,目标是确保美国国内电动车行业获得成功。
中国政府将新能源产品作为“新三样”,而美国则做出了针对性的指控。
这里面有两个诡异之处。
其一,耶伦是财政部长、内阁成员。虽然美国没有总理,国务卿直管外交事务,以至于其他内阁成员也显得比中国同等职位的权力大一些(与“英日的财长相当于副首相”还有距离),但美国负责贸易的内阁成员是商务部长,负责贸易谈判的有贸易谈判代表。财长只谈贸易问题,多少有点违和。
就连忙于应付法律麻烦的川普也表示,如果他今年当选总统,将重新对外国商品征收关税,并将中国汽车行业作为目标。“我是关税的坚定信徒,中国现在是我们的老板。他们是美国的老板,就好像我们是中国的子公司一样。”
其二,美国在谈判前生造筹码,再试图用虚造的牌交换利益,已经太多次了。问题在于,无论是中国车还是中国新能源乘用车,在美国几乎没有销售。先射箭后画靶也就算了,但要达到什么目标?如果要禁止中国车进入美国,现在就已经做到了,为什么还在纠缠。
主要工业国发力拉动新能源产业,差不多有10年。但从去年到今年,新能源产业日益正在成为大国竞争的焦点。这是为什么?原因可能是中国的新能源竞争力,已经到了从量变到质变的转折点,而且外溢的实力正在影响全球的市场格局。
新能源影响大国战略
与访问达成的“共识”相比,耶伦所称的“中国太大了,无法通过出口实现快速增长,而将通过减少给其它经济体带来压力的过剩工业产能而受益”、“目前导致产能大大超过中国的内需,以及全球市场所能承受的”,显然更重要一些。
这些话有点绕,但也很好理解,就是现在美国要发展绿色经济,中国需要遏制一下自己规模庞大、竞争力太高的绿色经济。民众期货官网也做了类似的解读:“按我说的做,但别照着我做。”
这听上去很霸权主义,但实质就是如此。不考虑回旋镖问题(当初指责中国发展绿能不够,现在又责怪发展太多),尽管对中国电动车竞争力民众期货有不同看法,但美国已经承认中国新能源的竞争力很难匹敌,并将其作为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放到大国博弈的桌面上。
“在中国非常高效的经济制度面前,我们的经济体正在艰难生存。”美国贸易谈判代表戴琪在赴欧盟谈判之前表示。她还称,中国电动车产能过剩给了欧盟采取措施的动力。她呼吁美欧联手,除了采取关税类的防御性措施之外,还要动用更具“进攻性”的手段,比如“纠正不利于我们市场动态的激励措施”。
什么叫“进攻性手段”?有人认为,即希望美欧合流,从“规则上”遏制、颠覆中国电动车产业的竞争力。
那么上述两个“诡异点”,以及耶伦此行的目的,就能得到合理的解释(显然和国债无关,美国不抱希望),即关门不让中国电动车进入美欧市场还不够。既然中国“新三样”、“新质生产力”、“绿色经济”(随便怎么称呼),已经成为中国国家级竞争力的有力组成部分,那么打掉、牵制、阻挠这个价值链条,重要性就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
美国认定中国为头号竞争对手,这是一个绕不过去的目标。
老实说,新能源汽车,从未重要到如此程度。在一个全局来看正面稍窄的战场上,双方布置了超额超配的战略级力量进行争夺。新能源产业,已成了中美双方必争的“塔山之战”。
美国抓价值链“节点”
耶伦还在北京的时候,美国商务部副部长阿兰·艾斯特维兹4月8日访问荷兰。他此行的目的,是施压荷兰政府,要求阿斯麦停止对中国光刻机继续提供维修服务。而荷兰首相吕特此前突兀的访华,双方谈得并不十分融洽。荷兰顶不住美国压力,阿斯麦出走荷兰,都是几乎必然的。
整个新能源价值链,中国从技术到产业规模再到效率和资本投入,都全面占优。换言之,中国的优势在线(产业链条)和面(规模和市场纵深)。美国的牌在哪里?就是在上游关键节点狙击中国新能源产业,而这个节点就是芯片制造。
虽然不是新牌,也不能叫美国优势(因为美国过去两年对芯片制造提供大量补贴,但尚未转化为先进制程规模产能)。换言之,美国拥有关键点,代价是它必须牺牲盟友的利益。
从长期来看,美国希望拉欧盟一起行动。但要不要先缓解双方仍显紧张的贸易关系,拜登政府同样没有牌。欧盟之所以不大愿意积极回应戴琪,理由也是同样的:那个男人有可能回来。
中国准备的工具箱
当前中国在做什么?看上去优势在手的一方不需要做太多,只须稳住局面,防止偷袭,补强短板即可,不需要行险。
在多边体系的规则框架内,中国比想象的行动更积极一些。3月26日,中国商务部表示,就美国《通胀削减法》有关新能源汽车歧视性补贴问题,正式诉诸WTO争端解决机制。
这一机制从磋商、专家组审理、上诉机构审理、裁定的执行和监督,大概要90天左右。很多人误认为,争端解决机制也被美国阻挠法官上任而搞瘫痪了。其实专家组(实质审理)从未瘫痪过,瘫的是上诉机构(只能程序审理)。
而且,如果未能在合理期限内执行裁定或者双方未能和解,投诉方可以实施报复。以前也有过这样的例子,WTO上诉法庭裁决了,美国拒不执行,WTO此时就赋予胜诉方“对等报复权”。
与不起诉直接报复相比,前者的意义在于,双方无须陷入报复循环。当然,这些规则建立在参与方尊重规则且要脸的前提下。显然,这存在美国彻底耍赖的可能性。虽然执行从来都是双边的,但中国的目的在于,获得报复手段的正义性与合法性,从而在第三方市场获得额外道义优势。
时至今日,中国已经不对美国开放新能源市场抱有任何幻想,也不对美国对掌握的关键价值节点放松管制有任何期待。想着取悦美国换取战略关系缓和,在过去6年当中一再被证明不可行。
既然如此,油门要踩到底。中国不但要在第三方海外市场上占据贸易规模优势,还要尽快开展产能本地化进程,并将第三方市场纳入到产业链内(利益共享),同时必然推及的,该市场自然而然被纳入中国新能源生产机制和标准当中。
对于中美而言,都是外线作战。耶伦真正想谈的,是让中国“自我克制”在第三方海外市场的发展。这也是双方完全谈不拢的原因。【版权声明】本民众期货系《汽车人》原创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