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众期货官网

客服微信 TIMI2176

行业资讯

傅强:接下来的全球经济,会陷入衰退吗?|美国

来源:民众国际期货   作者:民众期货   




内容民众期货:新加坡国立大学EMBA。
分享嘉宾:傅强教授,新加坡国立大学商学院策略与政策系,中民众期货EMBA学术主任。
注:笔记侠作为合作方,经主办方和讲者审阅授权发布。

轮值主编| 智勇责编 | 少将 值班民众期货 |润锦第 7137 篇深度好民众期货:11650字 | 30 分钟阅读

宏观趋势

笔记君说:

废话不多说,直接上干货!

2022又即将结束,这一年真的是跌宕起伏,感谢大家给我这个机会分享我对全球整体经济环境的看法。

如果要对全球当前整体经济状况作出简单评述,我想借用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今年第四季度全球经济展望这份报告里所提到的,“2022年全球经济所展现出的增长状况,是2001年以来除了金融海啸时期之外最疲弱的时期“。

IMF预测,2022年全球经济增长3.2%,如果和2021年相比,这个增长速度基本上是腰斩了,他们预期到2023年,全球经济整体增速会进一步下行,在发达经济体里,增速放缓的状态可能会更加明显。



除了经济增长失去动能之外,现在全球经济面对更大的困难,体现在通胀率居高不下,物价节节高升的快速通胀状况,这也是我们面对的更大问题。

一、当前全球通胀的主要推手:

食品和能源

在下图里,我提供一个全球通胀的主要动因分解:



图中有四个模块,第一个模块是黄色的部分——食品和饮料价格;浅蓝色的部分,是住房的成本,包括了水电气以及其他燃料;深蓝色的部分是交通;灰色的模块是其他。

我们从这张图上可以明显地看到,当前全球通胀的主要推动力来自于食品和能源,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是我们最不喜欢看到的一种通胀,也是最痛苦的一种通胀。

因为我们知道食品与能源在居民的消费之中,是最不可替代的部分,给大家带来生活成本的上升,冲击是最为明显的。

所以,IMF给这个全球经济展望报告起的标题就是“Cost-of-living Crisis(生活成本危机)”。就是说,我们要去应对生活成本上涨的危机,

如何抑制生活成本的上涨,这是当前政策的当务之急。

二、通胀从何而来?

通胀从何而来?

大家不难理解,从2021年下半年开始,全球物价出现上涨的迹象。

经济的运行虽然非常复杂,有各种各样的因素,但简而言之,万变不离其宗,供给与需求之间互动所带来的结果,就是供求关系。

如果物价出现上涨现象,那有且仅有两种原因,第一种就是需求的扩张;其二,就是供给的收缩。新冠疫情带来的最直接影响就是对供应链产生了破坏,或者叫damage of supply(供给损坏)。

我们回顾一下,在2021年底,供应链瓶颈状况已经得到了非常显著的缓解,去年在给大家上2021年末全球宏观经济回顾展望的公开课的时候,我给各位展示了一张图,不妨把新冠想象成战争,新冠疫情对价格、对经济的影响,和战争一样,都是对供应链的打击,也会有自然的调整周期。



上图是美国历史上战争前后引起物价变动的趋势图,我们说把新冠想象成战争,但是真的战争就来了,在2022年2月份,我们要去面对一场真正的战争,这就是俄乌战争。

战争对粮食出口所带来的冲击和影响,最直接的结果就是导致整个2022年里经历的食品和饲料供给上的短缺,就是我所说的生活成本的危机。

在次贷危机之后的十几年时间里,大家所关心的问题并不是通胀,而是要防止类似日本化的通缩,即物价的持续下降,与今天所处的环境完全不一样,这就是全球经济所面对的困境。

现在通胀真的来了,但是是不同的通胀,过去经济政策的焦点是利用宽松的货币政策,去实现或者维持温和的通胀。

为什么我们想要这种健康的通胀呢?

归根结底,来自需求的扩张,需求的扩张即买的人更多了,代表着购买力的增加及收入的增长。这是我们想要的扩张性的通胀。

但是现在所面对的通胀,来自供给侧的不利冲击,供给减少了,物价就会上去,所以,这不是买的人多了,而是卖的人变少。

这种通胀就是收缩性的通胀,会对经济的运行成本、生活的成本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对未来经济的走向带来不利的影响。



在全球实际可支配收入增速图中,可看到,全球实际可支配收入的增长遭遇了困境,与同比例的变化相比,出现了负增长。

从宏观经济学角度来看,这是价格变动因素的调整。水费、电费、食品价格的上涨,必定会对家庭的预算产生影响。

可选的消费需求会出现萎缩,未来经济增长会是headwind(逆风),也会给经济的增长带来挑战。

三、滞涨噩梦是否归来?

下图中,橙色的柱子是通胀率,蓝色的柱子是经济的增长率。可以非常明显地看到,在G20经济体里,除沙特阿拉伯之外的19个主要经济体的通胀率都是在节节走高的。



从去年三季度开始,经济增长开始出现了动能缺失,甚至在今年第二季度,总体上出现了负增长。

一方面,经济增长的动能出现了缺失,经济增长处于停滞状态;另外一方面,物价在不断上涨。

一个滞,一个涨,两个汉字加在一起,就是70年代留给我们的痛苦历史记忆,叫做滞涨。

从去年开始,就有人指出,全球经济会面对滞涨的风险,那么现在看起来可能已经不是风险,而是正在变成现实,从以上的数据中,可见经济增长放缓和物价上涨同时存在的现象。

四、以史为鉴:

70年代“沃尔克时刻“的启示

70年代,滞涨这样一个非常吊诡的经济现象,席卷整个西方世界,带来差不多长达十年经济上的痛苦。

如果我们去做对比,会发现,当年70年代全球经济所经历的困境,和今天我们所处的环境,有着高度的相似之处。

首先是政府的赤字在不断地膨胀,政府的债务持续上升,货币政策长期保持宽松,产生了通胀的压力。

保罗沃克1979年接任美联储主席时,面对的就是两位数的通胀,他当时说,这是美国历史上最大、最严重也是最持久的通胀,他解决的办法是对通胀采取零容忍的态度。



弗里德曼曾说过,所有的通货膨胀归根结底是货币现象,过多的货币追逐给定产品,就会带来物价的普遍上行。

保罗沃克的货币政策忠实地遵循货币主义原则,他提到,要治理通胀,就要紧缩货币,对货币供给采取极度紧缩的手段。

因此,在压缩货币供给,收回流动性之后,美国的短期利率上涨到了21%,这样的结果对企业也好,对家庭、个人也罢,融资成本大幅度上升引起利率的飙升,把社会需求冷却下来。需求减少,购物的需求和欲望减弱,物价会随之下降,带来的副作用就是使美国经济陷入深度的衰退之中。

因此,通胀与经济增长这两者之间,只能去取其一。这样的选择题,必须要去做,要治理通胀,就要承受经济衰退的风险和代价。

这就是当年发生的一段历史。

现在,当年的一幕似乎也重新回到我们的眼前,美联储在2022年已经加息六次了。



在2022年8月26号全球央行行长会议上,美联储现任主席杰罗姆·鲍威尔说,“尽管利率上升,经济增速放缓和就业市场的疲软将压低通胀,但也会给家庭和企业带来一些痛苦,这是降低通胀的不幸代价,但是不能恢复价格稳定将意味着更大的痛苦。”



这段话,是美联储向市场传达出非常明确的政策信号——现在的政策,当务之急就是要把通胀压住,维持价格的稳定。

尽管在这个过程中会遭遇经济下行,但这不是美联储现在要优先考虑的问题。在此,美联储表现出非常强硬的态势,收紧货币政策,对抗通胀。

五、全球央行加息潮此起彼伏

不仅仅是美联储,现在我们面对的是全球加息潮。

从下图中,可以看到不同经济体代表不同的颜色,颜色越深,代表着该国央行加息的力度越大。

可以说全球央行进入到了竞争性加息的状态里,纷纷提高政策利率,回收流动性,让经济进入紧缩的状态。

这是2022年非常清晰的货币政策的基本状态和走向。



但是,此举会打击经济,对经济增长带来不良反应,紧缩货币政策是不是具有足够的合理性及可持续性?

其实这也是现在大家辩论的一个焦点。经济在多大程度上可以吸收紧缩性的利率冲击?大家都在担心:经济上到底要付出多大的代价?

但是最近,OECD经合组织的首席经济学家Alvaro Santos Pereira说,现在政策上的over-shooting(汇率超标)的风险是要小于不作为的风险,他支持进一步的货币紧缩对通胀的治理手段。



六、为什么治理通胀是各国的当务之急?

目前的全球通胀面对的主要风险点在于通胀预期的深入人心,所有人都在感受生活成本不断上升,物价越来越高。

一方面,如果每个人都预料价格将持续上升,一个理性的反应就是把自己手中的货币尽快转变成实物,如果每个人都去买东西,那么通胀的预期就会自我实现,这是第一种可能性。

第二种可能性,当预料到物价及生活成本持续上升,工人在和资方谈判时,会索取更高的工资。

因此,当工资水平持续上升,企业的运营成本也会上升,企业必然要去提升产品价格来把高企的成本转嫁到消费者的手中,那么物价及生活成本都会继续涨上去,会形成所谓的工资、物价螺旋上升的局面。

回顾历史,上个世纪70年代,滞涨背后的主要因素是来自于工资与物价之间相互刺激的局面。通胀一旦走到这步,就没有自我修复能力了。

这个世界上所有东西的价格都会有周期,都可能向上走,也可能向下走,但只有一样东西,它的价格是只能涨不能跌的,这就是人力成本。

因此,工资是只能涨不能跌的,所以不具备自我修复的能力。

那么如何防止恶性通胀的发生,就像这位OECD首席经济学家所指出的,必须要有果断的行动力。要向市场表达出治理通胀的诚意、决心和能力来稳定通胀的预期。

如果你首鼠两端,患得患失,必定出现工资、物价螺旋式上升的局面。因此,治理通胀是现在普遍的诉求和当务之急。

七、美国的情况

1.美国通胀走势趋缓是否预示“软着陆”?

若要对未来经济走向做出展望,则需要对通胀有更多的了解。下图为美国的通胀走势图。



最近这一个月,市场洋溢着乐观的情绪,特别是在11月10号的晚上,市场上经历了一次狂欢,主要原因是美国十月份通胀数据公布了,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7.7%。

通胀的放缓看起来是显著地超出了预期,因此大家会问:第一,美联储加息的周期会不会提前结束?

第二,就是大家一直在关心的问题,美国有没有可能成功地抑制通胀,同时避免经济上大的衰退?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软着陆”。

从数据上来看,通胀出现了显著的放缓。这似乎在告诉我们,“软着陆”在大幅度地提升经济衰退的风险,所以市场上有着非常强烈的乐观情绪。

2.解析美国通胀的因素

现在,我们对美国的通胀做一些更深入的认识。

首先,我想要告诉大家的一个事实,就是现在通胀的下行,主要的驱动因素是来自于核心产品,即除去了食品和能源之外的消费品。

下图从环比的角度来看价格的走势,已经在出现逆转。如果说照着这样的趋势走下去,美国的核心消费品可能会去面对一个小小的通缩,而这个会是非常有利的因素。



下图对美国的CPI(消费物价)的同比增幅做一个分解:



图中表格分解成四个模块,紫色的部分是核心消费品,这一部分的同比增幅在不断地收窄,到明年可能就会是负增长。

绿色部分是食品,在美国,食品的影响非常有限,能源的影响也在收窄。

剩下黄色部分的增幅是在不断扩张,这个模块,才是美国当前物价上涨的主要推动力,它叫core services,就是核心服务。

核心服务的主要成分包括:房租成本、医疗服务、交通等等,这才是美国当前通胀的主要推动力。

但是通胀的回落,仍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回到相对合理的水平,在此过程中,价格仍然具有相当程度的粘滞性和上行压力。

3.美联储加息何时休?

接着我们看看货币政策会如何应对。

美联储的政策目标,不外乎两样东西:第一个,保持物价的稳定;第二个就是maximum employment,实现充分就业。

这两个目标之间,从逻辑上来讲是有冲突的。

要实现价格的稳定,可能就要牺牲经济中的需求;要把经济冷却下来,失业问题可能会浮出水面,这会产生二选一的难题。

但是我们去看,现在如此火爆的劳动力市场,其实对于美联储来说,这道选择题一点不难做,甚至可以认为不存在这样一道选择题,美联储不需要担心失业问题,即使继续加息,继续紧缩货币政策,至少短期来看,失业问题不应该是美联储所关心的焦点。

今年11月2号美联储议息会议结束之后,美联储主席Jerome Powell说到,未来加息幅度可能会减小,但是加息的周期可能会比大家想象得要更长。

最后的terminal rate(终极利率)将会是多少,我认为可能会超出市场预期。

4.经济衰退即将来临?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美国经济增长情况。

收益曲线的斜率,从技术的角度来说,就是美国十年期国债的收益率与两年期国债收益率之间的利差。

在正常情况下应该是正的,长端利率应该要高于短端利率。如果出现了所谓收益曲线的倒挂状态,就是经济衰退的前兆。



收益曲线的斜率,即两个利率之间的利差,一般被认为是最可靠的美国经济leading indicate(先导指标),可以用来预测未来的数据。

历史上,1978年和1979年出现了利差,到了1980年,美国经济就陷入了衰退之中。1981年出现了倒挂,1982年又陷入了衰退之中。

20世纪末,也就是1998年年末,1999年年初时,收益曲线又出现倒挂,21世纪初就有了所谓的科技股泡沫的破裂,又是一次衰退的出现,到了2006年和2007年,收益曲线又倒挂了,然后迎来了金融海啸。

以上是对收益曲线斜率的解读。

现在,收益曲线倒挂的现象,又重新回到了眼前。这说明,金融市场已经在为未来的经济衰退定价了。这样的利差,在美国几十年都没有见到了。

如果说这个先导指标仍然成立的话,可以预计,在2023年的下半年,三季度或四季度,美国经济陷入新的一次衰退的概率,应该说是非常高的。

那么如果我们去看一看美国的这个GDP增长率的话,在今年的2022年的一季度和二季度,美国经济出现了GDP的负增长。

连续两个季度GDP环比萎缩,这就是衰退的定义,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recession(经济衰退)。

5.去库存化,上半年美国经济萎缩的原因

由于美国经济是高度复杂的,接下来,我再给大家解释一下美国到底在发生什么。

请大家看一看下图,这是拖累二季度GDP增长的最大原因:库存的减少,带来了需求上的萎缩,购买力上的减少。那么现在美国企业,为什么在去库存呢?



前两年,可以说疫情打击了供应链,比如百货公司沃尔玛超市等,在销售旺季时,会担心会不会缺货,担心供应链中断。

要去面对这样的风险,就要保证到了销售季时,必须要有货卖给消费者,这时“牛鞭效应”就来了,企业会下大量的订单来囤货,结果就是美国的企业堆积了大量的商业存货。

而现在美国仓储成本在大幅度地增加,仓库都在涨价,由于去年囤的货太多,现在仓库里没空间了,很显然,这时候企业要做的就是降价去库存。

美国的core goods(核心产品)价格出现下降,在一定程度上是来自于美国企业这种去库存的行为,企业需要降价才能去库存。



6.美国经济增长动力之一:服务消费

2022年二季度,美国的个人消费需求仍然有着相当强劲的增长,给美国经济带来了0.7%的上涨。

也就是说,美国的个人消费需求仍强劲。现在来看,这个基本面并没有出现明显的恶化。

在三季度经济增长的背后,我们发现,企业去库存化的行为仍在继续。这时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发生了,首先,美国对产品的消费需求是萎缩的,但从整体来看,消费仍然贡献了大量的经济增长动力。

美国经济所出现的新趋势、新变化,就是家庭和个人消费从产品消费转向了服务消费。

疫情期间,待在家里办公,很多人都会产生电脑、家用电器、游戏机、家具等实物消费。

现在疫情过去了,该买的东西也都买完了,那就可以去旅游,去餐饮场所,去看电影……

这时候服务消费就出现了,这也是前期所积压的服务消费需求的集中爆发,这叫所谓的pent-up demand(被压抑的需求)。

我们新国大EMBA方志忠校友,创办了莆田连锁餐馆。前段时间,莆田举办了22周年店庆,场面非常盛大。其实想想就知道了,为什么今年要大办一次?

主要原因是推迟了两年,应该是20周年的店庆,被延迟到了今年。也就是这三年中,很多需求会在今年集中爆发出来,因此服务消费在今年出现了大规模的扩张。

包括近期在新闻上看到,新加坡的酒店房间1500美元一个晚上完全订不到,但其实这也不是经济的常态,我相信这样火爆场面的可持续性是要受到怀疑的。

同时我们也注意到,利率的上升对美国家庭的储蓄及购买力都会有不利影响,但是,美国经济具有非常强的韧劲,永远都不要低估其韧劲。

7.美国经济增长动力之二:欧洲能源危机导致美国化肥出口陡增

接着我们再来看看美国经济的另外一个侧面。



上图可见,美国三季度经济的增长,其中一大部分的贡献是来自于进口的,这说明美国三季度与二季度相比,进口量在大幅度地下降。

从数字上来看,这带来了经济增长上的贡献。但是对于工业产品的出口国而言,这就是一个利空,说明美国的产品需求比以前要减少,也就是说,其他经济体对美国产品的输出肯定是比以前要少。

我们来看,更重要的一点,美国的出口在三季度对美国经济起到了非常明显的提振作用,这又是为什么呢?

这和我刚才提到的生活成本危机是直接相关的。

生活成本的危机,全球的通胀主要的两个驱动力, 即食品和能源两者对生活成本上涨的冲击,对美国而言,是相对温和的。

美国是世界第一大粮食出口国,也是液化天然气出口的世界第一,它有世界上最低廉的能源成本,所以在当前不利局面之下,美国受到的冲击相对来说是比较温和的。



请大家来看上图,2015年到2022年美国对欧洲化肥出口的数据图。

化肥生产对能源的需求是非常高的,去年能源价格暴涨,很多欧洲的化肥厂停工了。

去年欧洲遭遇的能源危机,一方面由于俄罗斯,另外一方面是欧洲自身过度激进的减碳和绿色能源政策导致的。

去年能源问题已经浮出水面了,从去年开始很多欧洲化肥厂就停工了。今年的情况比去年更加糟糕,但这对美国来说是明显的利好。

化肥生产直接受到能源影响,今年能源危机对明年粮食的产量、食品的价格,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也不难想象了。

这让我想起一句话,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美国与欧洲有着不同的基本面,也有着不同的命运。

八、欧洲的情况

1.欧洲经济,举步维艰

下边来看看欧洲的情况。在当前生活成本危机之中,美国所受到的冲击是相对温和的,但欧洲的状况显然就不是这样了。


下图中,有两条线,红色这条线,是欧洲的PPI(生产物价指数),工业中间品、原材料等企业所需要产品的价格涨幅也体现在PPI里边。


而我们日常衣食住行等生活消费品、生活消费服务用CPI(消费者物价指数)显示,即图中的蓝线。



从图中,我们看到,CPI的涨幅达到了两位数以上,但是PPI的涨幅,超过了30%,这两者之间持续而且不断扩大的剪刀叉,又该怎么去解读呢?

一个非常直观,简单的解读方式,把PPI看成经济运行或者企业生产的成本端,而CPI看成经济运行的收入端。

要去卖东西获得销售收入,最终端需求是来自消费者的。从这张图里看到这样持久性的剪刀叉,可以得出一个直观的结论——欧洲整体的经济运行在遭遇极度的挤压。

欧洲的经济运行成本出现了超过30%的快速增长,并通过涨价的方式转嫁到消费者身上,但这是个不完全转嫁,消费物价指数只增长了10%左右,说明成本的增长是大幅度地快过收入增长的。

那为什么成本增加不能通过提价方式来弥补高企的生产成本呢?

归根结底,是因为社会整体需求的不足。欧洲经济现在处在收缩之中的困境,举步为艰。

这是欧洲的整体情况。

下图中,蓝线部分是德国PPI的涨幅,我们可见,其达到了45%的水平,这是一个耸人听闻的数字。



德国经济,面对极度的成本挤压,无法得到额外的动力,这是德国所面临的经济困境。

所以我们不难理解,欧洲经济离整体上的衰退,或者是收缩,应该是越来越近了。



上图是欧元区11月的综合采购经理人指数,灰色显示欧元区GDP的增长率,我们可以看到,GDP的增长率与PMI(采购经理人指数)之间有着一个高度的拟合。

这也就是告诉我们,看到PMI指数的下行,基本上可以预期到,欧洲经济的衰退可能离我们越来越近。


我认为,最早可能就是今年的四季度,或者到明年的一季度,这将是一个概率极高的事件。

2.能源危机尚未终结

欧洲经济的困境,其实很大程度上来自能源问题,俄乌战争对欧洲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前段时间很多朋友在媒体上看到欧洲的天然气价格,已经回到了俄乌战争之前的水平,看起来欧洲的能源问题好像是得到了一个缓解。

这里,我需要做出一个澄清:欧洲的能源危机,离得到有效的解决,其实还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但为什么天然气的价格会下行呢?

并不是因为找到可靠的供给,而是在于欧洲天然气的存储装置都已经满了,存不进新的库存了,那么价格自然会下行。



上图可看到,德国已在从库存中使用前一段攒下来的能源资源,库存量已经开始下降了。

因此,要解决能源危机,重要的不是库存里的存量,而是需要稳定的、可靠的流入。



上图可以清晰地看到,俄罗斯管道天然气对欧洲的输出状况在不断地下降。俄罗斯管道天然气供给离最终对欧洲供给的枯竭,其实只是时间的问题。

这也就告诉我们,欧洲必须要去寻找新的供给民众期货,寻找液化天然气的进口,但现在也没有找到完美的解决方案。

3.欧洲央行加息,进退两难

欧洲经济困境引起的通胀,该怎么解决?

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收紧货币政策,供给少了,成本提高,推高价格,把需求收住,把购买力的需求进行压缩,也可以把价格降下来,但是这么做的结果会对经济造成进一步萎缩。

欧洲与美国经济相比,基本面是不一样的,欧洲没有美国这样强大的内部需求。

所以说,欧洲能否经得起暴力加息带来的对经济的冲击,还有多大的空间去吸收这样的冲击,经济学家对此都持不乐观的态度,认为欧洲是顶不住加息的。

所以现在经济学家之间的民意调查,普遍认为可能到明年三月,欧洲央行就会在货币政策上转向,不敢再继续加息下去了,这是大家的普遍共识。

但是,就在最近,欧洲央行的理事、立陶宛央行的行长Gediminas Simkus最近发表了一些言论,又打消了大家这样的幻想。

他说,欧洲央行在今年12月份至少要加息50个基点,75个基点可能是一个更可能的情景。他向市场表达了非常鹰派的态度。

欧洲内部的需求能不能撑得住?能不能经受得起这样一而再,再而三的利率不断上升?我认为这是摆在大家面前的悬念。

总结

最后我来总结一下,现在大家最关注的问题就是通胀问题。

过去的40年时间里,发达国家的通胀率是在持续下降的。

在疫情之前的十年时间里,我们所担忧的是全球普遍的“日本化”,就是物价出现持久的下降的通缩现象。

但是现在通胀率下行的趋势被打破。那么我们该怎么理解呢?



我们看看历史,回顾一下当年美国经济如何走出滞涨,现在所有人都会告诉你,是保罗沃克采取了极度的货币收缩,把利率从5%上升到21%,通过货币政策的改变来解决问题。但是我认为这只是其中的一个原因。

我认为更重要的因素,是从1970年代末、1980年代初开始的全球经济的广泛融合,即全球化的过程。

一方面,发展中国家的廉价劳动力加入到了世界分工体系之中,扩大了产品和资源的供给。

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的居民的收入水平起点很低,它的消费需求是受到抑制的,使得发达国家获得了这样难得的机会,获取了很多廉价的产品,压低了物价。

当通胀水平被压低之后,又给发达国家的货币政策换取了更大的空间,宽松货币政策、压低利率,但不会引起通胀,带来了经济增长方面的繁荣。

这就是疫情之前40年里全球化过程之中,我们收获到的红利。

全球经济增长的范式,现在看起来很有可能正在发生根本的变化,这就是范式的变化。

我们现在所面对的全球供应链重构的大背景下,我相信会有更多的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基本面会不断改善,获得更多的发展和机遇,收入水平和消费需求都会有持久的增长。

那对全球的物价会有什么影响呢?

我相信,过去持久的低通胀的局面可能正在发生改变。

过去发展中国家的人民收入低、消费少,输出廉价自然资源或者廉价的劳动力,这样的格局可能正在发生逆转。就如印尼和日本,他们之间经济实力上的对比已经在发生逆转。

所以,我们所处的2022年,可能就在迎来全球经济范式的变迁。低通胀时代可能会终结,与低通胀相伴随的低利率的货币环境也可能会发生逆转。

以上,就是2022年我们正在经历的全球经济结构性变化。

互动问答环节

Q:美国抗通胀韧性明显强于其他经济体,明年决定全球资本流动的关键仍然是美元走势,请您预测一下明年美元走势?明年全球市场走势、商品市场、债券、证券市场、货币的走势是怎么样的?请傅老师来解读一下。

傅强:首先要声明我所谈的不构成投资建议,请大家批判接受。

汇率问题永远都是复杂的,任何时候汇率都至少涉及两种货币,它是一个相对价格,所以它不仅仅取决于美国,也取决于其他经济体的表现。

比如欧洲和中国如果出现经济的明显反弹,或者日本货币政策改弦易辙,就可能拖低美元指数。

美元指数,最近下滑挺明显的。

强势美元周期呢?如果最近没有更大的事情发生的话,应该说已经处在末端了,以我目前的判断,我想应该会在明年二季度确认周期的见顶。

今年美联储六次加息,在利率方面不同的走向,这是重要的因素。在未来几个月里,我相信仍然会有很多反复和波动。

同时我认为美元不会出现大幅度的下挫。有两个因素会对美元有一定程度的支持。

第一,全球衰退会突出美元的避险功能;第二,美国的财政赤字会有比较大幅度的收窄,在新的财年里,美国的财政赤字收窄幅度是历史级别的。

我们常说,财政赤字和贸易赤字往往是同步的,所以当美国财政赤字出现大幅度收窄时,美国贸易缺口也会大幅度收敛,所以美元应该会形成起支撑。

对于全球商品市场走势来说,不同的市场会有各自的供求,我所说的也不构成投资建议,但是我个人认为,能源价格是会有支撑的,在未来几个月里面会有一些反复。

对于工业金属,我认为会在明年的一定时期内有上涨;与新能源相关的商品,我认为它会有相对有力的支撑,因为能源的转型,应该是一个长期的现象,并不是短期的周期性的问题。所以我认为都会形成一个支撑。

就债市来说,我认为会有相对比较明显的回暖,债券的利率决定因素之一是实际利率,是由货币政策决定的。对于货币政策来说,我想明年不会出现今年这样如此激烈的加息局面。

另一方面,整体通胀水平仍然会比较高,但是也会出现回落的状态。所以我对债市会比较乐观。

这是我的个人见解,再次声明不构成投资建议。

Q:说有人说2019年可能是过去十年最差的一年,但是未来十年最好的一年,经济具有周期性,傅老师能否对本轮的衰退何时能够实现复苏做一个预测呢?作为企业应该如何应对。

傅强:经济其实都是有起伏的,都会出现扩张和收缩,但是我觉得经济周期这个词,它就带有误导性,有人说经济周期,就像尼罗河的潮涨潮落一样,它是个自然现象。

我觉得这句话只说对了一半,就是尼罗河的潮涨潮落是能预测的,是有固定规律的,但是经济周期其实并没有规律。

比如说二战之后,美国经济的扩张,最短的39个月,最长的128个月,这都是难以预测的。

经济瞬息万变,无论是体量、形态,运行逻辑也好,其实都是在变化,不可能有这样的一个规律,现在的地缘政治因素,社会形态因素,技术进步等各个方面都在发生非常快速的变化。

现在的经济体现出越来越多的不规律性,所以说要去做一个简单的周期上的预测,我觉得是做不到的。

现在的确定性是整体经济目前处在收缩的状态里,明年全球的经济增速,是进一步的下行。资金成本会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边维持比较高;融资环境不会像过去几年里的状态。

所以我觉得,需要保持足够的警惕、足够的防御姿态,保护现金流,避免盲目的扩张。

对于企业来说,我认为在任何的环境,都可以去找到自己的赛道。同时不要把过度的关注放在周期性变化的不确定上,重要的不是看周期,而是去把握趋势,把眼光放得更长,关注结构性的变化。

Q:请傅老师解读一下中国内循环和人民币汇率的问题。

傅强:在次贷危机以后,进出口占中国GDP比例的份额是在不断收窄的,中国这么大体量的经济体,从根本上而言,最终需要依靠国内经济的再平衡,再平衡是指以国内的终端消费需求来承接中国的工业产能。

在这,我谈两点看法:第一虽然进出口占中国GDP的比例是在不断收窄的,但外需对中国经济稳定的作用是不容低估的。

虽然现在净出口占GDP的比例没有2007年那么大了,但是经济学里面有一个名词叫做乘数效应。

即当经济中出现一块钱的外生需求时,另一个人,就会获得一块钱的额外收入,他会拿出新增收入中的一部分来消费。那么就会有另外一个人再获得额外收入,这个人会拿出他一部分的新增收入来扩大消费。

这样购买力就会不断的传递,从一块钱的新增需求实现几块钱的额外收入,这就是乘数效应。

因此,出口的变动对国民收入的影响超出普遍的预期。

举例说明一下,如果取消一个订单,那么出口商收入下降,原材料供应商和工人的收入也会随之下降,他们的消费就会减少,其他人的收入也相应下降,这个就是乘数效应,所以影响就会比一般想象的要大。

第二个,内循环的关键是国内供求的再平衡。


中国过去的逆周期的经济举措,拿未完成的项目给已完成的项目来创造需求,这样的国内需求、消费需求和供给的缺口就会持续下去。

所以说,投资驱动的经济刺激,从宏观意义上来讲是需要更加审慎。因为要实现再平衡需要提振国内消费,这就涉及到了再分配的问题。

归根结底,贸易问题是一个国内问题。

过去两年时间里边,出口非常火爆,在很大程度上,这是由于国内可支配收入增长的不足。

贸易盈余屡创新高,是因为国内需求低,就需要降价出口。国内消费需求不足,进口也会减少。所以贸易盈余屡创新高,其实就是国内问题的体现。

看中国的经济周期只需要看PPI,它反映了中国经济经济周期所有的信息。最新公布的十月份的数据,同比PPI出现了1.3%的下行。

在七月份的时候,还是接近5%的涨幅,到十月份已经出现通缩,就是这个工业中间品的一个通缩。

中国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经济体,占世界的17%的GDP,对于这样体量的经济体而言,归根结底,仍然是由国内的因素来制约、决定中国经济的走势。

说到人民币的汇率,我认为不要低估人民币汇率上的韧性。

汇率有很多决定性的因素,对人民币而言,贸易问题可能对产生的影响是比较显著的,中国的贸易盈余在2023年应该是会收窄的,但是收窄的幅度会有限,我认为会对汇率带来足够的支撑。

*民众期货章为民众国际期货:独立观点,不代表笔记侠立场。